陳振國,1984年11月出生于廣東省潮州市,湖北文理學院2007屆生物科學專業優秀畢業生。2013年博士畢業于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現為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細胞生物學會會員。2015年獲得廣東省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青年拔尖人才。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共獲經費資助約200萬元。目前以通訊/第一作者在Cell Death Dis,Endocrinology,Biol Reprod,J Am Soc Nephrol,Oncogene,J Biol Chem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篇均影響因子5.003,單篇最高他引28次。
因為對生物科學的熱愛,我與母校結緣
2003年6月25日,潮州的天氣格外悶熱,也許老天爺知道了我的心情,也和我一起憋屈着:那一天廣東省高考放榜,查詢完成績後的我一下子癱坐在椅子上,原本對一本重點線滿懷信心的我,半天說不出話來。因為當時的成績别說重點線連一本都沒過,隻能讀二本。愣了半天之後,我最終還是緩過神來,好歹還保住了個本科可以讀。但要命的是當時的成績沒有達到二本第一志願院校的投檔線,過線的其它志願院校又隻招第一志願,于是我隻能參加志願補錄。一番尋找,忽然間有個學校跳入我的眼簾:湖北襄樊學院的生物科學專業在廣東省還有1個招生指标。由于從小生活在農村,我對鳥獸蟲魚蝦蟹等特别有感情,也對動物世界、植物世界的相關紀錄片非常着迷,以至于高考志願都是和生物相關的專業,如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其實,當年母校的生物科學專業在廣東省隻招1個學生,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年這個招生指标似乎是專門為我量身定做的。于是我毫不猶豫地填寫了襄樊學院生物科學專業這1個志願,雖然當時補錄的政策是可以填寫3個。
話說回來,當時的廣東學子對出省求學諱莫如深,除了清華北大複旦武大等知名高校之外,一般都選擇在省内求學。受改革開放的影響,當時廣東人習慣性地把廣東省外的地方都叫北方,連廣西、福建等沿海城市都是,一是天氣寒冷,二是飲食中都含辣椒。但我還是感覺母校在強烈的召喚我,出于對生物的熱愛,我義無反顧的啟程了。
毫不避諱地說,第一眼看到母校,多少還是有點失望的。雖然當時所在的化生系設在新區,但除了幾棟教學樓,就是宿舍區,圖書館和行政樓都在老區,現在的新圖書館和新行政樓在當時還是一片荒地,雜草叢生。人工湖剛剛開挖,道路一片泥濘。更艱難的是,雖然當時我對襄陽含辣飲食早有心理準備,但在到達母校的第一天吃的第一頓飯(宿舍區邊一家面條店的手擀面)時,即使再三叮囑老闆不要放辣椒,而老闆也一再說不辣不辣,但第一口就辣得我流眼淚。吃到第5口時我已經大汗淋漓了,再也扛不住了,吃不下去了,當天晚上我就拉肚子了。一連拉了一個星期,把我的腸道菌群全部重構了一番,才算終于勉強能承受得了。民以食為天,吃的問題解決了,其它的也能慢慢适應了。
接下來我開始熟悉襄陽的氣候。冬天的那種透入骨髓的冷是我當時怎麼也想象不到的,第一個冬天耳朵和手就出現了凍瘡,好在第一次見到雪的興奮起了很大的緩和作用。夏天的熱也令我刮目相看,原來并不是離赤道越遠就越涼快。于是在适應了襄樊的一切後,學業也慢慢步上了正軌。由于高三畢業那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使我在那一屆新生中顯得似乎比别人更追求進步,并有幸在第一次參加黨員組織生活會的時候,聽到大四學長提到的一個詞:考研。原來上大學讀本科還不是學業的終點,還可以考研究生,讀碩士。我霎那間下定決心,既然自己沒有勇氣高三複讀重新參加高考,那麼考研就是我的“第二次高考”。人最怕沒有目标,沒有理想,有了目标和理想,就會有無窮的動力,所有困難都不怕了。在這個目标的指引下,我便加強英語和專業課的學習。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實驗,都做到精益求精。同時由于預備黨員的身份,我很早地參與學生會組織的工作,曆任班級團支部書記、化生系學生黨支部書記和化生系分團委副書記,這也是我熱愛和向往的。我覺得大學四年的時間非常寶貴,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更要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精神,單純學習專業知識可能無法适應以後社會的需要。學生工作是很繁瑣的,擔任學生幹部會占用很多課餘時間,甚至也時常會占用上課的時間。有些學生幹部甚至因為學生工作荒廢了學習,出現考試不及格的現象,這不是合格的學生幹部。優秀的學生幹部善于處理好學習和學生工作之間的關系,使它們達到最佳平衡點。我覺得做學生工作和學習當然會有矛盾,但它們是對立統一的。我時常出現一整天的時間全部泡在學工辦,甚至有時候一整周的課餘時間都被占用了,因此,我更加珍惜閑暇的時光,用來惡補落下的專業知識,因為我必須堅持4年之後考研的目标毫不動搖。從大二開始我經常早上七點前走出宿舍門,直到晚上十點後才回到寝室。有段時間室友對我的這種生活模式很是不爽,調侃我隻知道學習、學習、學習,也不談談戀愛,大學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我不以為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和軌迹,我很享受當時的生活,清苦、忙碌而又樂在其中。而當我帶着校優秀畢業生的榮譽離校時,這就是對我4年付出的最大回報。
研究生生涯,開啟生命科學探索之旅
考研複習準備的過程是異常漫長而艱辛的,這其中的滋味隻有完全經曆過的人才體會得到。當時考研的第一志願是中山大學,那是衆多廣東學子心儀的學府。我當時的初試成績還是不錯的,排名在中上的位置,順利進入複試。後面打聽到複試的實驗考試是移液槍的使用。雖然這是生命科學研究最常規的小設備,可當時連這個名字都是第一次聽說,更别說見過甚至使用了。現在想來實為當時母校的實驗教學和研究環境扼腕歎息。好在通過在廣州的同學見到了移液槍,臨時抱佛腳學習了使用的方法。但在複試時,其中一位老師的問題至今想起來都刺痛我的心:襄樊學院是個什麼樣的學校?我們都沒聽過啊。我很明白,他們在意我的“出身”。果不其然,随後公布的拟錄取名單裡沒有我。但我當時英語79分的初試成績還是引起了張利紅老師的注意,主動聯系我考慮轉讀她的研究生。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她的名字,因為我感恩每一個幫助過我的人,哪怕對我隻有一點點小小的關注,我都銘記于心。隻可惜當時她隻能提供自費的學位,而且我對她植物生理學的方向不太感興趣。最後,我調劑到汕頭大學醫學院,就讀遺傳學專業,師從傅玉才教授。說句心裡話,放棄中大的就讀機會除了考慮學費和專業,當時的我還帶有知識分子的負氣的:你們不是嫌棄我襄樊學院的“出身”嗎,我就要讓你們知道,襄院學子并不比别的知名高校的學生差。也許我們基礎并不好,但通過我們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依然可以創造矚目的成績。今天,我做到了!
于是在傅玉才教授的指導下,我開始學習如何做科學研究,如何搜索文獻,閱讀文獻,如何從文獻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從而确定值得去探索的科學問題。并開始跟着師兄師姐學習各項實驗技術,包括小鼠灌胃、腹腔注射,組織取材、處理、包埋和切片,HE染色,免疫組化,免疫熒光,western blot,TUNEL染色……研究生的生活是和大學生活截然不同的,相比之下,研究生的生活枯燥、乏味、單調、辛苦,每天都圍繞某個科學設想而泡在實驗室裡,重複、失敗、失敗、重複、調整、再重複,高強度的實驗和緊張的節奏常常使自己遊走于實驗室——寝室——食堂之間,三點成一線。可是當你對某項工作産生興趣時,即使再苦再累,你都會感受到無窮的樂趣。科學研究就像是剝洋蔥,最核心的秘密就藏在洋蔥葉肉的最中心,我們需要一片一片地剝,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慢慢地證明,一層一層地接近最核心的答案。因為隻有剝掉了某一層,才能進入下一層;而且時常會遇到剝到某一層時,某一層的葉肉全爛掉了,也就是在距離最核心的答案還很遙遠的時候已經止步了,假設經驗證是不成立的,于是又得重新選一個洋蔥,重新剝。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也是很需要耐心的。傅教授人很好,很平易近人,對學生很寬容,很有耐心,他從來沒有因為學生研究進展不順利而罵學生。作為我科研生涯的第一任導師,他對我影響很大,以緻于我現在都似乎“遺傳”了他對學生的寬容和耐心。學生本來就是來學習的,那就是會犯錯的;而且科研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你的科學設想從一開始就是不成立的,而隻有在深入探究了之後才會發現,也就是科研是允許失敗的,不然也無需進行實驗了。正是因為他的寬容,我同時選做兩個課題,希望能多出成果來回報他;同時可以讓自己的研究節奏更緊湊,隻做一個課題似乎太放松了,容易讓人喪失鬥志。對于科研人員來說,論文往往是命根子,是獲得基金資助、職稱評定、展示個人學術水平的最終指标。既然選擇了讀研,就要努力拼搏,積極進取,趁年輕,多付出,就可能會有多收獲。研究生3年的時間就像是一塊SDS-PAGE膠(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具有分子篩的作用,小分子蛋白跑得快,大分子蛋白跑得慢。剛入學時,同一屆的學生就像是剛剛上樣的蛋白裂解液,大家起點都是一樣的,随着時間地推移,努力拼搏的、多付出的跑得快,混日子、混學曆的跑得慢,到畢業時每個人的收獲就都不一樣了。有些人為畢業而發愁,有些人則一大堆沉甸甸的收獲。遺憾的是當時的大課題的機制設想不對,沒能順利完成發表論文,隻是收獲了1篇2分多的小論文,但在當時的同屆學生中已經相當不錯了,當時僅有5%的同學發表了SCI論文,而我在畢業總成績中排名第2。于是不僅順利畢業拿到學位,也收獲了一等獎學金,并以此順利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更重要的是,我在那裡收獲了人生最重要的“财富”。研二那年春節,由于有一批大鼠需要持續用藥灌胃,過年回不了家,也不知以什麼途徑被同班一個女生知道了,托我過年幫忙照看一下她的小鼠,也就是加加水,換換墊料而已,我便爽快的答應了。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是的,那個女生就是我的妻子,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财富,而小鼠成了我們的紅娘。後面我一直幫她管理小鼠,一起做實驗,我也因此學習了細胞培養的相關實驗技術,她也在碩士畢業時發表了1篇3分多的SCI論文。後來我們雙雙考入南方醫科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如今我們有了一個非常可愛乖巧的女兒。
我現在深刻地明白,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即使當時沒有立馬收獲,也會攢着在以後的日子裡加倍還給你。這個道理在我讀博士的時候體會得更加深刻。碩士發表的文章隻是簡單用了HE染色和免疫組化,其它實驗技術沒排上用場,當時覺得白學了。在博二的時候,我又增加了一個課題,利用Cre-LoxP系統構建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來研究某個基因的功能。當時博士導師在此之前的課題都是用細胞來做的,都是體外實驗,動物實驗一片空白。于是我在碩士階段所學的所有動物相關實驗技術全部派上了用場,并指導師弟師妹們全部掌握了相關技術,建立了完善的動物實驗體系。因此技術學到手了就是自己的,不是沒用隻是時候未到。
博士的研究任務毋庸置疑比碩士大得多,那時我便敏銳的感覺到,博士已經是學曆教育的終點了。本科的就業壓力可以通過讀碩士來緩解,碩士的壓力可以通過讀博士來緩解,那博士之後怎麼辦呢?(當時學校做博士後的氛圍還不濃)于是已經到了沒有退路的時候了,如果不在博士階段發表1-2篇好文章,就業是很艱難的,甚至很難繼續從事自己喜愛的科研行業。我自認為自己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自信勤能補拙,别人1遍就能做好,我可以用3遍,5遍甚至10遍來做好;别人1天安排1個實驗,我安排2個,甚至3個,用勤奮來彌補差距。于是每天的時間除了吃飯和睡覺,基本全用在實驗上,午睡也取消了,早上出發去實驗室,半夜12點甚至1.2點才回,并利用好實驗間隙(如電泳的1-2小時,敷抗體反應的1-2h)抓緊時間看文獻,如此周而複始地循環。甚至連周末和節假日的時間也排滿了實驗,愛人(當時我們已登記結婚)想去逛逛街、看看電影都需要和我提前預約,我至今很感激她的理解和支持。每天的時間就那麼多,隻有充分地利用好每一分鐘,才能在與時間的賽跑中勝出。别人養小鼠1周換1次墊料,我3天就換1次,雌鼠一懷孕就立馬分籠單獨喂養,還經常自掏腰包買生瓜子喂小鼠(生瓜子富含脂肪和生育酚,對促進小鼠繁殖很有幫助),經常在動物房裡一呆就是一整天。不過我深深明白,隻要把這些小家夥伺候好了,它們就會回報我的。果然,小鼠繁殖很順利,什麼時候實驗需要什麼時候就有。由于長時間拿EP管、使用移液槍和給小鼠灌胃等,兩隻手的大拇指都患上了腱鞘炎,稍微長一點時間用力就會酸痛不已;頸椎病也有了,看文獻稍微時間長一點頸椎就很酸痛。不過所有的付出沒有白費,在博士畢業時,我順利發表了2篇SCI論文:J Am Soc Nephrol(5年IF:9.26)和Oncogene(5年IF:8.12)。憑借這2篇文章,我在2013年6月畢業時以人才引進的形式留校任教,破格獲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6年11月獲破格博導資格;2017年11月升任正教授。
回首過去10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人首先得有目标,以及為實現目标的堅定不移的行動。科學研究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去做的,每一個科學設想都需要實驗去驗證,空談是不會有任何收獲的,而勤奮永遠是自己最大的資本。當然,這隻是目前取得的一點小成績,我将以此為基礎,繼往開來,乘勢而上,在生命科學的海洋裡盡情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