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構建了“三師協同”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三師協同”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其主要特征在于樹立了思想輔導先行的培養理念,針對性的開展思想輔導,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個性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的實施來實現能力的提升。 ①“三師”是能力培養的引導者。“三師”是指思想、學業和企業導師,職能包括思想輔導、學業引導和實踐創新指導。分别由社會經驗豐富的高職稱教師和輔導員、教學科研成果突出的中青年教師、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技術人員組成。 ②“協同”是能力培養的方式。“協同”指“三師”在職能分工和實施具體的培養環節時,根據所擅長的領域既相對分工又相互融合。三師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實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态,調整培養策略;以學生思想動态為依據,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引導學生走上專業之路;共同完善和實施培養過程,實現能力的培養。 ③“實踐創新能力”是能力培養的目标。“實踐創新能力”由創新品質、創新技能、創新環境組成。“創新品質”是指主動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創新技能”是指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改進和重建以及對技術、工藝、産品的研究與發明;“創新環境”是指有利于培養本科生能力的軟環境(體制機制、文化環境等)和硬環境(實驗實訓場所、儀器設備等)。 ④個性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是能力培養的途徑。充分考慮學生基礎、能力差異、興趣和關注點的不同,三師協同指導學生制定個性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 (2)構建了互聯網思維下的實踐教學體系,為能力培養提供保障。以互聯網自主、開放、共享、合作的思想,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重組、優化和完善現有實踐教學體系,從管理機制、實踐課程、實踐平台、教師能力等方面,為三師協同育人機制的落實提供保障。 ①借鑒“互聯網用戶思維”進行實踐教學機制建設,實現從“管理者”到“服務者、引導者”身份的轉變。探索“自下而上”的機制建設模式,依據“用戶需求”制定培養目标,注重培養過程的“用戶體驗”,制定相匹配的實施路徑和措施來保障目标的達成。 ②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實踐教學平台,提升平台運轉效率,體現“互聯網流量思維”。一方面建設了集虛拟仿真、網絡化學習、實驗室及儀器預約、教學評價與反饋、在線論壇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實踐教學手機APP;另一方面,通過加大投入和整合重組,建設了大學生課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平台。 ③借鑒“疊代思維”進行課程建設,及時調整和完善課程内容,保持課程的吸引力。 ④加強教師能力建設,落實培養過程。組織教師開展“互聯網+”技術培訓,以“互聯網+背景下的實踐教學改革”為主題,開展特色教研活動,激發教師的育人熱情,促進教師能力的提升。 |